>百科大全> 列表
清明译文讲解
时间:2025-05-12 13:32:28
答案

清明译文讲解:

清明

【唐】杜牧

清明时节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。

借问酒家何处有,牧童遥指杏花村。

译文

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,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。

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?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。

注释

清明:二十四节气之一,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。旧俗当天有扫墓、踏青、插柳等活动

纷纷:形容多。

欲断魂:形容伤感极深,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。断魂:神情凄迷,烦闷不乐。这两句是说,清明时候,阴雨连绵,飘飘洒洒下个不停;如此天气,如此节日,路上行人情绪低落,神魂散乱。

借问:请问。

杏花村:杏花深处的村庄。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。受此诗影响,后人多用“杏花村”作酒店名。赏析

这一天正是清明节,诗人杜牧在路上行走,遇上了下雨。清明,虽然是柳绿花红、春光明媚的时节,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,常常赶上“闹天气”。远在梁代,就有人记载过: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,往往有“疾风甚雨”。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,还有个专名叫作“泼火雨”。诗人遇上的,正是这样一个日子。

诗人用“纷纷”两个字来形容那天的“泼火雨”,真是好极了。细雨纷纷,是那种“天街小雨润如酥”样的雨,它不同于夏天的倾盆暴雨,也和那种淅淅沥沥的秋雨绝不是一个味道。这“雨纷纷”,正抓住了清明“泼火雨”的精神,传达了那种“做冷欺花,将烟困柳”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。

“路上行人欲断魂”。“行人”,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,不是那些游春逛景的人。那么什么是“断魂”呢?在诗歌里,“魂”指的多半是精神、情绪方面的事情。“当诗人有这类情绪的时候,就常常爱用“断魂”这一词语来表达他的心境。

前二句交代了情景,问题也发生了。

怎么办呢?须得寻求一个解决的途径。行人在这时不禁想到:往哪里找个小酒店才好呢?事情很明白:寻到一个小酒店,一来歇歇脚,避避雨;二来小饮三杯,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,暖暖被雨淋湿的衣服;最要紧的是,借此也能散散心头的愁绪。于是,向人问路了。

是向谁问的路呢?诗人在第三句里并没有告诉我们,妙莫妙于第四句:“牧童遥指杏花村”。在语法上讲,“牧童”是这一句的主语,可它实在又是上句“借问”的宾词——它补足了上句宾主问答的双方。牧童答话了吗?我们不得而知,但是以“行动”为答复,比答话还要鲜明有力。

这首小诗,一个难字也没有,一个典故也不用,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,写得自如之极,毫无经营造作之痕。音节十分和谐圆满,景象非常清新、生动,而又境界优美、兴味隐跃。。这些,都是诗人的高明之处,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继承的地方!

清明词古诗
答案

以下是关于清明的古诗,希望您能喜欢

清明时节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。

借问酒家何处有?牧童遥指杏花村。

这首诗描绘了清明时节,细雨绵绵,行人心情沉重,思念逝去的亲人。诗人询问何处有酒家,希望能借酒消愁。牧童指向远处的杏花村,那里或许有诗人所需的慰藉。整首诗意境深远,情感真挚,表达了人们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之情。

清明译文讲解
答案

清明》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诗,描述了清明节时节的景象和人们的情感。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译文和讲解:

译文:

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,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。向人询问酒家哪里有,牧童远远地指了指杏花村。

讲解:

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,描绘了清明节时节的景象。首句“清明时节雨纷纷”,点明了时间天气状况,清明节是传统的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,也是人们亲近自然、踏青游玩、享受春天的节日,而春雨绵绵更是增添了节日的氛围

次句“路上行人欲断魂”,则表现了人们在这个特殊节日里的情感状态。路上的行人因为思念逝去的亲人而感到悲痛欲绝,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,形象地描绘了人们的悲伤和愁苦。

接下来,“借问酒家何处有”,表现了人们在悲伤中寻找慰藉的心理。他们想要找到一家酒馆,借酒消愁,以此来缓解内心的痛苦。

最后,“牧童遥指杏花村”,则给诗歌带来了一丝希望和生机。牧童手指向远处的杏花村,暗示着那里可能有酒馆,同时也象征着生命的延续和希望的存在。

整首诗以景抒情,以情写景,既表现了人们在清明节时的悲伤和愁苦,也表达了人们对生命的珍视和对未来的希望。同时,诗歌的语言简练明快,形象生动,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。

推荐
© 2025 佛一知识网